“种大豆给我们带来新希望”

发布日期:2022-08-27 16:43:51来源:人民日报作者:俞懿春 时元皓
去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政府在当地4个村子合作启动了“小豆子大营养”玉米大豆套种项目。莫罗戈罗省是坦桑尼亚五大大豆主产区之一,但由于农业生产模式粗放、不了解豆制品加工技术,当地大豆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

捣碎、煮沸、过滤、再次煮沸……6月末的一天,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马库尤村的空地上,村民们点燃柴火,架起大盆,拿着木棍不断搅拌煮沸的豆浆,香气伴随着柴火味氤氲四散。

柴火四周,村民阿里和其他人围拢在一起学习豆浆和豆制品制作。许多老人和孩子则手拿塑料瓶和搪瓷杯,排队等待品尝“中国饮料”。阿里喝了一口豆浆,满脸笑容说道,“今天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去年10月,在马库尤村等4个村子,中国农业大学与莫罗戈罗省政府合作启动了“小豆子大营养”玉米大豆套种项目。初期选择了100个示范户,引入玉米—大豆交叉间作法,并计划在大豆收获后向村民们传授豆制品制作技术。

阿里在村子举行的项目推广大会上,第一次了解到大豆在加强营养和增加收入方面的好处。“就像以前中国专家推广的技术一样,简单又实用。”他信心满满,用家里1/4的耕地面积,试种了约6亩地大豆。到今年2月底,全部100个示范户完成了约420亩的大豆种植。

今年6月,当地大豆逐渐进入收获季。看着成袋的大豆,阿里喜出望外,“今年旱季时间有些长,大豆开花和结荚的时候,一直没下雨,我还担心收成会不好,没想到收了近500公斤。”

过去10多年,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马库尤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坚定了阿里和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决心。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与莫罗戈罗省政府、苏科因农业大学共同启动了减贫和农业项目,先后在10个村庄推广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累计培训1000多户农民和40多名农技推广人员。

“1袋”是坦桑尼亚农村特有的农作物产量计量单位,“1袋”玉米大约有100公斤。“以前每英亩(约合6亩)玉米只能收七八袋。中国专家教我们按照一定行距、株距去播种,还教我们使用有机肥,现在每英亩能收10到16袋。”凭借玉米增产技术,阿里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还搬进了有8间屋子的大房子。

“多年来,当地玉米产量增加,这也意味着地力消耗的速度更快。”玉米增产技术推广取得成功后,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反复思考如何恢复和维持当地地力。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种植大豆。

莫罗戈罗省是坦桑尼亚五大大豆主产区之一,但由于农业生产模式粗放、不了解豆制品加工技术,当地大豆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大豆既有经济价值,还有固氮、肥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营养丰富,能弥补当地人长期以玉米为主食导致的营养缺失。”在李小云和团队的不断推动下,玉米大豆套种项目启动。

随着大豆收获,豆制品制作培训又被提上日程,李小云团队决定从易于当地掌握的豆浆技术开始推广。莫罗戈罗省姆沃梅罗区农业推广官员利亚·姆温吉拉在参与推广的过程中也发现,当地人对豆浆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温热的豆浆,出乎意料地好喝,我喜欢上了这种饮料。”70岁的麦迪格瓦辛巴村村民奥巴马是村子第一批参加项目的,他决定明年再种10多亩大豆。

“我们村子以前也种植大豆,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大豆还可以被做成这么丰富的豆制品。”马库尤村村长尼昂毕塔兴高采烈地说:“村民们在豆浆中加入了当地特有的香料,之后还计划研究做大豆咖啡、大豆‘素肉’等,种大豆给我们带来新希望”。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