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气候合作呼声更响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尽管各相关议题的争议不断,但各方对于加强国际合作的呼声高涨,期待此次会议能达成更多共识,推动全球气候合作取得新实效。
11月14日,在巴库举行的中欧气候与可持续发展合作对话会上,与会嘉宾普遍表示,中欧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通过分享经验、交流技术、优化融资机制等方式,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共同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欧深化合作意义重大
面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同挑战,中欧深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欧盟亚洲中心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全球绿色转型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亦十分可观。欧洲应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共同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他呼吁,绿色转型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欧中应成为这方面的实践典范,在全球多极化体系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实现气候治理和环境保护等目标。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提出,中欧应共同推动《巴黎协定》的实施,努力实现温控目标;加强低碳技术、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绿色低碳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欧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必要,中欧需为未来美国可能长期缺席全球气候治理做好准备。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认为,中欧在诸多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双方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上都具有高度的政治稳定性,双方都把碳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政策工具。气候融资不应成为合作的障碍,中欧有能力通过合作降低技术成本、吸引资金投入。
南方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与气候问题紧密相连。法国InVivo集团农业解决方案总监爱德华·兰克里特强调,农业可以激活地下和地上碳汇,带来广泛的环境效益,但实践成本高昂,需要资金支持。利用碳金融为这些变革提供资金是实现气候目标和南方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
中法合作有行动潜力大
“中法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合作潜力。”法国桥智库主席周瑞表示,在绿色氢能领域,中法两国正积极推进氢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制定了涵盖从技术研发到政策协同等多个方面的国家战略。在生态系统恢复方面,中法两国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表示,中法两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缔约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与使命。中法智库应以联合研究推动全球绿色合作、以成果分享服务政府科学决策、以知识产品影响力呼吁多元主体广泛参与。
该场对话活动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法国桥智库联合主办,会上还发布了《中法气候与可持续发展合作:问题、机遇和前景》研究报告。报告旨在探讨中法、中欧在气候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潜力和广阔前景,促进中法、中欧在该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特别是研究成果和经验知识的共享,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报告指出,中法两国面对地缘政治、技术壁垒以及资金短缺等带来的挑战,深入挖掘双方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围绕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开展合作。双方通过加强政策协调、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融资机制等,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绿色氢能、混合气候融资、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通过深化合作,中法双方有望降低氢能生产成本,推动氢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两国通过支持全球南方国家,推动了更广泛的全球气候政策对话。报告强调了混合气候融资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关键作用,认为通过发展混合融资机制,各国可以弥补适应性项目所需的资金缺口,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