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文明论坛:从世界各地的第一本书探寻文明起源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尼罗河流域,从华夏大地到欧洲大陆,不同的文明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书籍,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人类历史的天空。古代世界的第一本书,见证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透露着他们对世界、生命等诸多认知,闪现着古人探索自然与人文世界的智慧光芒。
8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文明的曙光:世界各地书籍的形成及其早期历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校区举办。来自英国牛津大学、杜伦大学、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海内外知名学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研究,以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方式,深入探讨中国、埃及、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希伯来等文明中书籍的形成史。
“中国的‘第一本书’不是实证意义上的,而是思想史意义上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以“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本书”为题,指出中国的早期经典是在许多典籍文献的基础上选择、编撰和解释出来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出书籍文化意识。
“对我们来说,最早的古希腊书籍是荷马和赫西俄德的韵体史诗,相反,古希腊人认为他们已知最早的书籍是以散文体写就的自然哲学著作。”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古希腊语文学荣休教授Glenn Most从诗歌与散文、史诗与哲学、公开表演与私人阅读这三个对比角度来讨论并考量古希腊哲学的起源。
“与古希腊截然不同,在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读者看来,罗马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文本现象。”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古典学副教授Jackie Elliott基于目前仍可追踪的公元前二世纪罗马社会动态,探讨其中所折射出的学术和文学,诗歌和散文,观众、作者和表演者之间的复杂互动。
8月28日,在研讨会现场,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古典学副教授Jackie Elliott发表题为“古罗马的第一本书”的主旨演讲。
牛津大学埃及学荣休教授John Baines以“书籍在早期埃及书面文化中的地位”为题,讨论了最初作为展示、标记和提示方式的书写系统是如何发展为用于连续的语言和文本,以及各种社会语言实践是如何转变为书籍这一其他实践之对应物(或文本集合)的。
8月28日,牛津大学埃及学荣休教授John Baines发表题为“书籍在早期埃及书面文化中的地位:可能的先驱及其转变”的主旨演讲。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Sophus Helle则以最早的楔形文字抄本《The Exaltationof Inana》为例,讨论了书写媒介与作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创造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关系,并指出书面文本只是抄本传统中的一环,文本需要经历抄写、校订、记忆和表演等环节才能得以传播和存续。
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们聚焦于早期古代文字传统的形成,关注其中的社会文化、知识实践、学派流变、历史参与者,以及物质载体和媒介等诸多层面,为更好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全新视角。
8月28日,中外学者聆听讲座。
本届国际学术会议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欧文明论坛”的活动之一。“中欧文明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利用中法合作办学资源,与法方合作高校共同精心打造的高水平学术对话平台,不仅专注于深化中西方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围绕人类文明领域的重要议题和学术前沿展开深入探讨,力求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