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软实力建设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落地生根
2018年1月12日
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重点方向、重点地区。印尼作为东盟最大国家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这种重要性还体现在: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交通要冲,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居重要地位;印尼人口达2.58亿,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大国,经济总量约占整个东盟的40%;作为20国集团成员,印尼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这些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高层交往密切,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中国是印尼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地、第一大外国游客来源地,双边本币互换规模高达千亿人民币。两国在交通、电力、通信、矿业、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亮点纷呈,印尼毫无疑问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收获之地。
“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推进也面临一些隐忧和挑战。第一,厦门大学学者施雪琴和中山大学学者潘玥等人的研究显示,印尼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和反应呈现多元化。大体而言,印尼政府及相关利益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欢迎态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双方合作和印尼自身经济发展,但部分地方政府和政治精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信任度不高,同时,一些知识界精英、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保持谨慎、怀疑的态度。第二,印尼民众对两国经济合作的认知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相比华文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关注,印尼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有限,也导致了印尼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普遍不足。第三,目前双边关系中的渔业纠纷、纳土纳群岛问题,印尼国内长期存在排华情绪、中国威胁论,以及近期炒作的“中国劳工”问题等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落地生根。
针对上述情况,当前中方应当着力加强软实力建设,以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顺利实施。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稳妥处理双边纠纷问题。继续保持双方高层交往热络的良好势头,不断完善现已建立的政治安全对话、高层经济对话、人文交流三个对话机制;以《中国和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未来规划》为指导,加快相关领域细化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全面推进双方在政治、安全、防卫、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做好前期调研及各项准备工作,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规划的战略对接,努力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拓展合作空间;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定位,加强与印尼有关部门的沟通,增进互信,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第二,提升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树立可信赖的企业形象。相比日本在印尼投资的企业,中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仍关注不够。中方应积极引导中国企业完善自身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对当地社会公益活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予以更多投入。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中方可通过改善当地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修建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资助当地学生来华留学等贴近民生的项目,争取民心。若人员、经验不足,中方企业亦可借助当地可信赖的民间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也可收到很好效果。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中资企业开展商务活动,应尊重当地社会价值观和习俗,学会按照当地民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办事,避免不必要的纷争;积极参与当地社区文化建设,广交各界朋友,寻找利益共同体,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之中。同时,加强自我宣传,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建立有效应急预案和机制,对公众舆论进行正面引导,积极研究某些媒体抹黑中国企业的手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快速回应,对一些虚假宣传及时做出有效澄清,树立高效透明、温和亲民、可信赖的企业形象。
第三,改进对外传播方式与渠道,加强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遭遇某种程度的误读、质疑,一方面固然与部分外媒的刻意抹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方采用了单向“灌输式”传播模式,自说自话,缺乏“双向沟通”有关。鉴于此,中方应改进传播方式,充分了解对方接受习惯、利益诉求,通过双方之间反馈与交流,使我国对印尼的宣传更具针对性、更接地气。与此同时,可考虑借助印尼“知华派”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从不同角度的深层次解读乃至“现身说法”,以此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可信度、真实性。此外,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方应不断拓展传播渠道,积极借助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宣传。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华文媒体的报道不少,但华文媒体受众面较小,对主流社会影响力弱。
第四,积极拓展公共外交,重点做好穆斯林团体和印尼青年工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方应积极拓展公共外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深化双方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升中国在印尼的国家形象。穆斯林团体在印尼国内影响力巨大,中方应有针对性扩大与其交流、互访,增进理解与信任。印尼人口结构相当年轻,3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五成以上,青年人对国家未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中方应立足长远,加大对印尼青年的工作力度。
第五,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加强与当地华侨华人对接。历史上,印尼就是中国海外移民的重要目的地,当地华侨华人人口高达1600万,是海外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华侨华人在当地经营日久,根基稳固,拥有丰富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持者。华侨华人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他们熟悉印尼本土文化和中华文化,了解当地民众的思维习惯、风土人情,在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中方应加强引导,鼓励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印尼的交往合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而达到增进文明交流、减少合作阻力的目标。
第六,加强与印尼学界、智库对接,重点培养国内面向印尼的专门人才。学者、智库对所在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有重要影响。他们或者直接参与所在国对华政策的起草、制定,或者通过发布各种研究报告,影响政府、议会及公众对中国的看法。目前,印尼部分学界专家、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谨慎和怀疑态度,中方有必要通过合作举办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定期互访交流等形式,加强与印尼学界、智库的沟通对接,增信释疑。“一带一路”倡议中,中方的一个重要短板就是国别研究人才匮乏。国内相关教育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大力培育面向印尼的外事、商务及学术研究专门人才。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文正 黄日涵(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